不磨不成锐,不画不成形。
1.这句话是说只有经过锤炼才能成为精英,它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只有经过反复锤炼,才能成为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2.以成语研究而言,这是一种寓意极其深刻的成语,人们常用它告诉人们做一件事必须不断努力,这就像玉需要雕琢,刀需要磨快一样才能够达到很高的境界。
一块玉,如果不去打造、雕琢,只是一块玉料罢了,既不值钱,也没有观赏价值。而通过雕琢,艺术的加工,一块玉就可能成为无价之宝。人如果不学习,就只能停留在愚昧、不开化状态。古人云:人不可一日无学。通过学习会进一步认知世界和环境,也就自然懂得了道和义、使命和责任。
玉不雕琢,只是一块普通的玉石,它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以及所蕴藏的文化底蕴都很难体现。但加以雕琢之后,它或许就会成为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它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就会与先前有天壤之别。
石头还是那块石头,但它前后的差别却无法比拟。因为这当中除了玉石自身价值,还有工匠的精神、汗水以及艺术的熏陶,这些更显珍贵!
人不学习,就会茫然无知,就会胆大妄为,就会毫无方向…
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学习,学习说话,学习走路,学习吃饭,学习读书写字,学习为人处世,学习每一项生活技能,学习提升自己价值的知识和品行!
现代社会,拼的就是学习的能力,只有学习才能活的更加充实,更有底气。“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仅再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而更是一项生活技能,是适应社会发展必备的能力素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什么意思?
所有的玉石,都是经过人工仔细打磨、精雕细琢才成为美玉的。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玉制精美饰品,无不倾注了能工巧匠的汗水与心血,历尽无数次的打磨雕琢,成为人们眼中或冰清玉洁或碧绿无暇的珍品,有的甚至价值连城。
人如果不学习,永远成不了大器。只有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来才能有所作为。人亦如小树,也应该从小修枝打叶,使其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
综上所述,其实都归结为一点,人的成长必须经过不断的修炼,才能茁壮成长,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实际上是讲,一个人的成才是有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外因,一个是内因。***在辩证法里论述“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把一块玉***料打造成珍贵的玉,是需要匠工花去很多心血精雕细琢的,这就是需要外部的力量。但是,原料如果不是玉石,而是一块普通的岩石,再巧的匠工也永远雕琢不成玉,这是由内因决定的。
这个道理应用到人的身上也一样。要想让一个人成才,除了要有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熏陶,再把他(她)放到优质教育***里接受正规的教育外,最根本的还是要靠他(她)自身自觉地愿意去学习,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成才。
感谢您的提问!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玉不琢,不成器 :
选自:1.《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谓玉不加工,不成器皿。后以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三字经》
扩展资料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
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谓玉不加工,不成器皿。后以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