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反对仁爱,读书没有读懂啊。
相濡以沫,在快要干涸的池塘里面,两条快要死的鱼努力互相帮助,用自己的口水润湿对方,这是多么感人的至深情感啊。
然后,这是两条在干枯池塘里的鱼啊,很悲惨的境遇。如果换一个地方,在大江大湖之中快乐地畅游,两条鱼就算是互相不认识,甚或是由相爱到互相遗忘,那也要快乐很多很多啊。
这并不是反对仁爱,也不是提倡孤独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非此即彼呢。庄子只是说大江大湖的水比口水中的水要多,对鱼更好,是说对鱼而言,更多的水和更多的感情孰轻孰重的意思。
但是,在困苦中可以相守,可以仁爱,在富裕中也可以相守,可以仁爱啊。
----
看到大家的评价,再增加一点儿内容,与大家讨论。
看来你是受到了一些启示,哈哈,恭喜你。庄子是布置了一个逻辑陷阱,儒家有些片面的学者,要求人们不顾现实地追求精神生活,庄子是在说丰富的物质基础比片面追求精神更重要。道家对善恶之说是摒弃的,道家认为更广大的生活空间和更丰富的物资,对任何生命都更好。但是如果片面理解成只要物质不要精神信仰就又掉进片面化的陷阱中了,有意识的生命,都需要美好的精神世界,庄子也是有强烈的精神追求的//@用户4159849014786:可以这么说,一个小地方的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只能相护守望,不如走过这个小天地,去大城市找到自己的理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和庄子(公元前369年一公元前286年),虽然出生有先后,但都处于时代大变革时期,而他们的思想体系是不同的。孔子主张积极做事,知不可为而为之,而庄子则传承了老子的思想,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论语·微子》中有桀溺,接舆,荷蓧丈人三章,正好描述了两种思想体系的不同之处。
仁爱,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之一。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屡见不鲜,出现频率很高。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唯仁者能好仁,能恶人”,“仁爱”成为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基础,只有仁爱之人,才能扬善除恶,为国锄奸,为民谋利。
庄子的“相濡以沫”,语出《庄子·大宗师》: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他的意思是仁爱互助只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才出现的,好恶是非也只是在和谐遭到破坏后才有的,在困难中讲仁爱,在混乱中讲事非,那有没有困难,没有是非的状况好呢?这是庄子追求的道的状态。实际上,这种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
由此可见,孔子的“仁爱”和庄子的“相忘”,就是两种思想体系的不同表述了。
🎴孔子與庄子,一個是儒家的創始人,一個是道家的創始人,很多人都認為,儒家與道家最大的區別之處就是,一個主張入世,一個主張出世。
🎴处於當時的社會,孔子主張,人必然要積極進取,通過內省,把道德貫注於言行,通過社會透出個人的價值。莊子則不然,莊子主張,人應當順應自然,通過內省、自覺人的存在,做到「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達到「超乎天地之外,游乎四海之間」的境地。這是兩種不相同的生活態度,生活态度的不同自然基于对世界的观感不同。
🎴孔子的一句話,卻剛好詮釋了儒道的最大區別。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細觀道家思想,卻如水一般,利萬物而不爭,所以老子才說:上善若水。儒家的仁義道德,卻似雄偉的高山一般,穩重不遷,易經也說:厚德載物。
🎴南懷瑾先生有一句話說得真好: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現在社會,很多人,只重外表,不修心骨,最終也只能剩下外圓,卻無一點內方,這並非是孔子所要倡導的,孔子的表,是由內向外的,而非只重表面。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而覺者樂于山水間也。不執著山,不著相水,那是覺悟者。
🎴我們雖然很難做個覺悟者,但至少要努力做個樂山樂水者。向孔子、老子學習!無論哪家的思想,區別只在方向上,內在的根,都是相同的,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想要快樂長壽,除了要學仁靜智動以外,還要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樣才能快樂並長壽!
孔子的;仁爱,庄子的:相儒以末的思想对于那个社会是进步的,但是太片面单一,不像今天,社会发展进步了。提倡: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和平共处,心灵善良,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相互理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就更完善全民化了!
爱;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仁爱”,是呼高人一等,而是一种痛情。
庄子的“相濡以沫”,可以说是高“仁爱”一点。但没有进一步的理论。
人类最伟大的文明,就是“平等”,“爱”!不以财产,文化,尊贵来轻视每一个人。平等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庄子·大宗师》,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相濡以沫”长久以来当做了爱情美好的代名词,人们总是只看见了美好的开头,广为赞扬逆境中的互助,却很少有人看完故事后面。两条鱼最终也各自东西,它们相别于江湖,一条鱼是否还怀念另一条,已经无从考证。它们是不是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时候,困在车辙里面。
不知道故事后面的,或者说,不愿意读故事后面的,都只是对美好的向往罢了。善良的人。
看来庄子并不喜欢相濡以沫,相濡以沫不过是特殊场景下的特殊***。
原意是,「泉水乾涸了,两条鱼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苟延残喘。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互不相识的来得好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另一种境界,选择放弃强烈的感情来换取平稳的生活。这或许需要更大的坦荡、更淡泊的心境吧。
《庄子·大宗师》,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相濡以沫”长久以来当做了爱情美好的代名词,人们总是只看见了美好的开头,广为赞扬逆境中的互助,却很少有人看完故事后面。两条鱼最终也各自东西,它们相别于江湖,一条鱼是否还怀念另一条,已经无从考证。它们是不是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时候,困在车辙里面。
不知道故事后面的,或者说,不愿意读故事后面的,都只是对美好的向往罢了。善良的人。
看来庄子并不喜欢相濡以沫,相濡以沫不过是特殊场景下的特殊***。
原意是,「泉水乾涸了,两条鱼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苟延残喘。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互不相识的来得好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另一种境界,选择放弃强烈的感情来换取平稳的生活。这或许需要更大的坦荡、更淡泊的心境吧。
到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还是“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故事是这样的:
有两条鱼被渔夫一网给捞了上来,扔在般仓里,两条鱼都怕对方死去,于是互相往对方嘴里吹唾沫,苟且活着。
只要奋力一跃,强壮的那一条就可以跳进河里,逃得一命。鱼的记忆只有七秒,它只要一转身,摆摆尾,就能将对方忘掉,然后过着自己逍遥快活的江湖生活。但它没有这样做。
最后,它们两个都死了。
我上一篇对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写了些评论。对这次标题提一些自己的看法。其实事是没绝对的。不管是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都要看事情的本质。我觉得相濡以沫的人情更能深入人心,终归人是群居动物。是要相互依靠,相依相存的。包括团结就是力量。这也是人类发展的伟大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