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陇望蜀是一句成语,意思是“目标远大,抱负远大”。出自《史记·厉传》:“孔子曰:‘夫取乎陇也,望乎蜀而屈人之心,必也大矣。’”
古代儒家学者“取陇望蜀”,表示他们的抱负要达到改变世界的地步,应有极大的志向,不仅仅是要争取当时的功名利禄,还要追求更高的理想。今天,“得陇望蜀”这句话可以用来表示对自己的抱负要比别人高,要有远大的梦想。
李白《古风》诗云“物苦不知足;得陇望蜀”。
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意思是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之所以选择陇及蜀而不是其他地方,是因为此成语源于以下典 故。
东汉初年,隗嚣占据陇地,公孙述占据蜀地,自立为王。二人相互勾结,对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刘秀与大将岑彭率军攻破天水(今属甘肃省),随把隗嚣包围在西城。公孙述派兵来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邦。光武帝乃派盖延、耿弁包围之,自己回兵东归。回到京都,刘秀给岑彭去信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向南击破蜀虏。人若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意思是平定陇后不应满足,紧接南下平定蜀。后来"既平陇,复望蜀"就演变为成语"得陇望蜀",意思也变成形容得寸进尺,贪心不足了。
在汉军不断的攻击和劝降下,隗军渐有叛降的将领,隗嚣见形势窘困,派大将王元入蜀向公孙述求救,自己则带着家属,投奔西城守将杨广。光武帝再次招降不成,就命令吴汉、岑彭包围西城,耿弇、盖延包围上部,自己动身返回洛阳。月余之后,杨广身亡,隗嚣的处境更加危急。又捱过了几个月,王元、周宗带着蜀军五千,突然赶到西城,登高大呼:“百万大军来到!”汉军大惊,还未排好战阵,王元就冲入包围圈,把隗嚣接到冀县去。汉军粮食耗尽,撤兵返回关中。于是,安定、北地、天水、陇西诸郡,又倒向隗嚣。建武九年(33),隗嚣财力人力消耗殆尽,处境每况愈下;而且又病又饿,只能以大豆和米,熬成稀饭充饥,终于愤恨而死。隗嚣部下拥他的少子隗纯为主,据守在落门(在今甘肃甘谷)。一年后,来歙率军攻克落门,隗纯和诸将投降,只有王元单身入蜀,投靠公孙述为将。
光武帝从陇中东返时,留下一函给围攻西城的岑彭说:“如两座城池都攻下,你就可带兵南下去攻下西蜀。人心苦于不知足,才平定陇右,又想着蜀地。”从此,“得陇望蜀”就成为讥讽人心没有厌足之时的成语。而光武帝正是在不断的“得陇望蜀”中,完成其“中兴”大业的;这也是历代王朝更迭时,无数次兼并战争的内在动力。
1.jpg
得陇望蜀(东汉建武六年(30),刘秀率兵平西北。部将岑彭与吴汉把隗嚣围在西城。在四川的公孙述派兵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鄞(今甘肃天水),刘秀留盖延、耿弇率兵围之。
布置好之后,刘秀便移驾东归。临行前他曾写信给岑彭,说:“如果攻下两城,就可以率兵南下攻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又望蜀。每一发兵,头须发白。”后来人们把“既平陇、又望蜀”概括为“平陇望蜀”或“得陇望蜀”,比喻人心不知足。
你好,我是国风
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如下:
陇,应该是指陕西一境,古代的天水,安定,往南过了汉水就是汉中。这些地方都是些贫瘠之地!而蜀是千里沃野,富庶之地。一块大盆原。只要过了剑阁,根本就无险可守!这样陇之地就成了扼守西蜀到中原的战略要地。所以无论是得陇望蜀,还是北出中原。这块地方都是兵家必争!
所以我们看到三国曹操攻取汉中未能得陇而望蜀的遗憾。刘备攻取西川,立即发动了汉中之战,取得这块战略要地。即解了悬在头上的利剑,因为北进中原打好了基础。
是谓得陇望蜀者,意思就是得到了一块儿不好的战略要地,就意图去抢占一块已经算足到嘴的肥肉。表达了人的贪得无厌!陇和蜀是两个地名。因为古时的典故成就了他们成为这句成语中的两个名词的身份!
“得陇望蜀”中之所以提到这两个地名,是因为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情节中有这两个地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个成语的大意。陇和蜀都是中国古代地名,陇地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部,与四川、陕西接壤;蜀地相当于今天四川省中西部。“得陇望蜀”大意为得到了陇地,还想攻取蜀地,与俗语“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类似,都是形容一个人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其次,了解了催生这个成语诞生的语境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拿陇、蜀二地说事儿了。“得陇望蜀”这个成语的雏形,发生在东汉光武帝刘秀平息分裂叛乱之时。东汉初年有两股地方势力自立为王,与东汉朝廷对抗,一个是西州大将军隗嚣割据的陇地,另一个是蜀郡太守公孙述割据的蜀地。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御驾亲征,先是将隗嚣围困攻下陇地,之后将前来救援的公孙述也围困起来。
此时虽然两军还在僵持,一时也攻不下城池,但已胜券在握,于是刘秀留下大将军岑彭继续作战,自己先班师回朝了。刘秀临行前留下一封书信给岑彭,敦促他在攻取了陇地的基础上乘胜追击、收复蜀地,即《后汉书·岑彭传》中记载的:“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这句话大意为刘秀承认自己得陇后还想攻取蜀地的想法属于贪念。
所以说刘秀***分裂判断的历史是“得陇望蜀”成语诞生的最早语境,但真正带火这个成语的却是在此之后的另一位历史人物——曹操。
话说东汉末年分三国,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公元215年魏国***缔造者曹操亲率大军攻打割据汉中近三十年的张鲁,拿下了属于陇地的汉中。由于汉中是蜀郡的咽喉和门户,拿下了它就相当于打开了蜀郡的咽喉和门户,与蜀郡的军事力量直接对峙。若在此基础上乘胜进军,对蜀国将是个巨大的威胁,有助于扩张魏国的势力范围。对此曹操手下的谋士刘晔和权臣司马懿相继劝说曹操乘胜追击,但曹操却以一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来暗喻此二人的建议过于贪婪,继而拒绝了他俩的劝谏。
综上,虽然东汉光武帝刘秀和曹魏***缔造者曹操,都曾面临过“得陇望蜀”的军事作战局面,但人们提起“得陇望蜀”这个成语时,常常会联想到曹操而非汉光武帝刘秀,人们产生厚此薄彼态度的重要原因在于:按理说得陇望蜀是难得的军事良机,汉光武刘秀借此良机乘胜追击来获取更大的胜利,是顺势而为没有什么悬念;但曹操对此却反其道而行之,放弃了良机,此举不但显得很反常,也和曹操一代枭雄的人设相冲突。
曹操为何行此反常之举因此成为千古之谜,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探究没有停止过,所以在世人的认知中,成语“得陇望蜀”也因此和曹操的故事紧紧连在了一起。
作者:高远
我们国家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又以成语为非常精彩的部分,大部分为四个字的成语,不但有各自的典故来源,更有丰富的含义,运用广泛,让人惊叹。
“得陇望蜀”这个成语,同样也有自己的来源,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成语的来源吧。
“得陇望蜀”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当中,《后汉书》是一个历史传记,是“二十四史”之一,记录的是东汉的整个历史。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的范晔主持编撰。
《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这一段故事讲述的是东汉的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故事。西汉末年,汉朝皇室成员刘秀力挽狂澜,重新统一了国家,建立了东汉。但当时,整个国家还处于军阀混战的时期,各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军阀控制着,要想统一全国,就需要将一个个的军阀整合到自己的麾下,有的时候,就需要利用战争的手段。
“陇”是“甘肃”的古称,“蜀”是四川盆地的称呼。这两个地方挨得很近,如果从地图上看,可以认为就是邻居,两边只隔着一座秦岭。
汉光武帝刘秀当时打甘肃东部地界的隗嚣,隗嚣就去联合盘踞在巴蜀地区的公孙述,两个人一起联合对抗刘秀。那年是建武八年(公元32年),刘秀已经拿下了隗嚣,回到洛阳去了,但他早已经决定了还要去收拾公孙述,于是安排了大将前往巴蜀。
大将出发之前,刘秀给大将岑彭写了份诏书说:“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其实,对于刘秀来说,这句话可能更多的是在调侃自己。
他的军事实力分分钟碾压公孙述,而且从他的角度来看,整个天下都是他们刘家的,他从割据的军阀手里收回先祖的土地那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不存在什么“贪得无厌”的意思,更多的应该是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