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代表当时的士人阶级,是文学界的泰山北斗,其文学造诣不可估量,作为领导时尚的阶层,他们的所作所为则被当时的氏族官僚等人群争相模仿,也就不为甚过了。其次,当时的晋朝政治黑暗,国家腐朽,国家***为氏族所把握,竹林七贤逍遥于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品格可敬,所以为世人称赞。
中国人有两种历史情结:隐士情结和同情弱者情结,这些情结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历史记忆。
隐士情结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齐。发扬光大的就是魏晋风骨。
隐士在三国之后就是贤者和大才的代名词。但是最终魏晋时期的隐士们早就把所谓的经纬天下的志向和才能扔到了九霄云外,他们喝酒吃肉,醉卧比富,离经叛道,却卓尔不群。所谓魏晋风骨,是当时中国人对乱世厌倦的一种集体避世心态。大乱之后的太康之治,给了他们任意妄为的空间。
后来历史的发展,时人认为八王之乱后的五胡乱华,这些祸乱都不是来源于魏晋风骨,而是当时门阀世家太过入世争斗所致。短暂的盛世和太平,烟消云散之后,当然让人怀念。
时人称赞的竹林七贤,不过借人思物,为怀念那些太平盛世而已。
至于后人称赞他们,则要从伯夷叔齐这种对乱世争霸的全身而退的神往说起。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争霸后,动不动就全部身家性命赔光的赌徒们,让他们能够获得全身而退归隐山林的机会,简直是莫大的奢望。胜利者无不斩草除根。
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这些出世入世的生存哲学,一部分来源于儒家道家,一部分就杂糅着魏晋风骨的遗风。
中国人的出世很多时候却是为了积极入世做准备,中国人的潜意识里,还是希望有一天能找个地方歇一歇,再起身奋进。但是历史和现实往往都不会再有,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桃花源了。
对于竹林七贤的理解,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可能理解是不同的。我想我们不必苛责每个人的不同理解,但是,我们首先要知道他们为什么荒诞与消极呢?
我觉得有一个学者对于魏晋南北朝这个时代,看的透彻。引用著名美学家宗白华的一段话: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美学散步》
这种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是不是和另一位作家兼学者观点相似呢?“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说过一句有趣的话“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大概这就是竹林七贤的真实写照。 我们先看看他们有多荒诞?下面,以阮籍为例子,来看看竹林七贤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
《滕王阁序》 有一句“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用了一个典故,晋书上说阮籍兴起了,就独自开车,没有目标的随便开,开到了没有路的地方,他就恸哭一会儿,然后驾车返回。
他爱喝酒,听说步兵校尉这个官手底下有一个人会酿酒,酿酒三百斛,于是,求此官。所以,后人称他阮步兵。 喝过酒,他会不会酒后乱性呢?阮籍经常到附近一酒肆去喝酒,这家女主人有点像卓文君,长的美貌,当炉卖酒。阮籍喝酒喝醉了,就躺在这个女人旁边,一开始男主人有疑心,后来,日子久了就发现他并没有其他意思。
要说他反对礼法比较明显的一点是在母亲丧礼期间,参加司马昭的宴会,喝酒吃肉跟没事一般。(古人服丧期间有很多规定,不能喝酒吃肉)他不孝吗?他孝!母亲去世的时候,阮籍正好与人下棋。对面的人觉得这局应该停止了(人之常情),阮籍坚决要下完!下完了,喝了两升酒,嚎叫一声,吐血数升。母亲下葬的时候,他吃了一只蒸猪腿,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说完话了,又恸哭一声,吐血几升。他这么做,绝对是不符合礼法的,但是,你不能否认他内心是“孝”的。裴楷前往凭吊,阮籍披头散发,箕踞而坐(参考荆轲刺秦王时候曾经这样坐过,这个姿势非常不好),醉眼直视,裴楷吊唁完毕便离去。有人问裴楷:“大凡吊丧的人,主人哭了客人才哭着成礼。现在阮籍既然不哭,你为什么要哭呢?”裴楷的回答堪称经典:“阮籍是方外之士,所以不尊崇礼仪规范,我是世俗的人,所以,用世俗的那一套规范自己行为”。
他们内心是尊崇礼法的。魏晋之际,司马家为了夺权,打着名教的旗号罗织罪名,儒家重视忠孝,司马家自己已经不忠了,只能强调孝。有一个史料佐证,司隶何曾曾经说过一段话:“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司马昭自己就是用礼法排斥异己的,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写的。嵇康明面上拒绝合作,所以,被处死。阮籍明面上不反对,私底下心里很痛苦,依靠喝酒和这些行为艺术去排解苦闷。
阮籍在司马懿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是司马家的幕僚了,可是他忠于的是曹魏皇帝,真可以说是“身在晋营心在曹。” 阮籍他们这些人是有政治理想的,山涛和王戎选择了入仕,嵇康选择反抗,阮籍不能反抗,心又不甘,只能一个人苦闷的穷途之哭了。他们反对礼法,是因为内心觉得礼法是合理的,并不是统治者纯粹打压敌人的工具,如此荒诞与消极,他们排解心中痛苦的行为被人推崇,他们谈论的玄学发展了中国的思想,嵇康弹奏的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在他死后风靡大街小巷。所以,当时大部分人并不能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是由统一而分裂的过程。司马氏暂时统一西晋,维持了三十九年的小康局面。北方少数民族兴起,问鼎中原,十六国连年战乱,哀鸿遍野,于是又进入一个分裂的时代。直到五世纪初,才由北魏拓跋焘统一,后为东魏、西魏、北周、北齐所更替,称为北朝;西晋被逐东迁,偏安江左,称东晋,五世纪初为 宋、齐、梁、陈所更替,世称南朝,于是长期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是时局的动荡,带来经济的衰退,但意识形态领域却发生了异乎寻常的变化。
两汉以来的儒家思想支配着统治阶级的施政行为,民间深受其影响。魏晋由于政局的紊乱,使得佛教出世解脱思想和道家清静无为的宗旨 一拍即合。人们思想也发生了剧烈的改变,“竹林七贤”就是这思想剧变的代表。
他们崇尚自我的解放,追求清静无为的生活,在封建教深根蒂固人们眼中表现得行为荒诞,生活态度消极,但却又得到人们的追捧。这就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中国人向来对所谓的“民间高手”是抱着崇敬与钦佩的,但对于“成名成家“的人也十分羡慕。现今为什么有这么多“网红”、“达人”、“专家”等受众人追捧,***都想出名却又自鸣清高?这就是几千年知识分子的矛盾思想影响大众的结果。
也许每个人对自己的期许与结果都不满足,你我何尝不也是如此呢?这就使我们对那种特立独行却又才华横溢的人有着认同感般的亲近。
其实,这就是我们内心对自己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