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成语一般说作泣不成声。
泣不成声
拼音:
qì bù chéng shēng
解释:
泣:低声哭。哭得噎住了;连声音也发不出来。形容极度悲伤。
出处:
汉 赵晔《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尧崩,禹服三年之丧,如丧考妣,昼夜哭泣,气不属声。”
语法:
泣不成声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泣不成声[qìbùchéngshē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贬义 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尧崩;禹服三年之丧;如丧考妣;昼哭夜泣;气不属声。”
过世的祖父碑文可称显祖考,过世的祖母称显祖妣。显,显赫,意思是说祖父在世时对这个家庭的贡献是伟大的显而易见的,考,定语,评价不容更改,妣,妣美,是说祖母在世时对家庭的贡献和祖父是一样的,不相上下。
在世的称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称家父家母。
还没有过世,仍然健在的老人是不能称为“考”和“妣”的。
“考妣”的出处
“考妣”出自《礼记·曲礼下》
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在古代的众多典籍中也多次提到,如:《尔雅·释亲》:“父曰考,母曰妣。”晋郭璞注引《苍颉篇》:“考妣延年。”
“考妣”的古义
古时候的“考”是指父亲,不论是健在的还是已故的,都可用“考”字称呼。
古时候的“妣”是指母亲,同“考”字一样,不论是健在的还是已故的,都可用“妣”字称呼。
“考妣”的今义
“考妣”的今义和古义有所不同。现代意义上的“考妣”只刻在墓碑上或者书写在族谱上,表示对已故的父亲和母亲的敬称,平时的日常称呼中已不再使用。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与古代文化习俗的演变、白话文的推广以及汉字简体推广有关。
所以现在,对于家中仍然健在老人,是不能称为“考”和“妣”的。
(文/若木 图/网络)
出此题目的人连家谱的影子都没有看过,把家谱与神主牌位混为一谈。
家(族)谱是写XX世,祖公名字,生卒年日,当官要写官阶,大或小宗,排行,寿享,埋葬地点,娶妻几房(上品写XⅩ夫人、孺人等)正妻一般不用写正室,其他老婆写侧室或副、偏室,老婆死再娶称为继室。
神主牌位:才应写考妣(家谱不能写考妣),夫妻都去世的称“神主牌位”,潮州地区俗称“家神牌”。夫妻健在的称为“长生祿位”,家神牌位要用红布袋套上,正面要写上“长生祿位”金字。待夫妻那一方先去世,按我们当地风俗要三年过,到祠堂找理事剪掉去世那一位的红布(另一方健在照常用红布盖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