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礼
fēn tíng kàng lǐ
成语解释 庭:庭院;抗:对等;相当;抗礼:行平等的礼。古时宾客和主人相见;分别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对方以平等或对等的关系相处;不分上下。有时比喻互相对立或搞分裂、***。
成语出处 庄周《庄子 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双方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分庭抗礼 fēn tíng kàng lǐ】: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造句
1、他自立门户,与老师分庭抗礼。
2、唐代虽有不少着名诗人,但恐怕只有杜甫能和李白分庭抗礼吧!
3、他学了几年的二胡,近来进步神速,已经能和师傅分庭抗礼了。
4、在杂文方面,没有人可以与鲁迅分庭抗礼。
5、他敢和我分庭抗礼,真是胆大妄为。
“分庭抗礼”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两个人或两个团体在某个场合下平起平坐、相互对峙,各自表现出平等的态度和实力。其中,“分庭”指的是法庭的中庭,比喻双方在同一个场合下;“抗礼”则是指互相行礼,表示平等相待。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双方在某个领域或某个场合下的平等竞争或对抗状态。
分庭抗礼是一个典故,源于古代中国春秋时期。这个典故的含义是双方各自站在庭院中,面对面的对峙,表示双方的力量相当,互相抗衡,不相上下。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双方势均力敌,互相竞争或对抗的状态。
具体来说,这个典故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鲁国和齐国是两个相邻的国家,两国之间经常发生争斗。有一次,鲁国的国君和齐国的国君在两国边境上相遇,他们各自站在自己的庭院中,互相看着对方。由于两国实力相当,他们都没有勇气先发动攻击,于是就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
这个典故的含义可以用在很多场合,比如商业竞争、政治斗争、人际关系等等。它提醒人们要尊重对方的权利和地位,不要轻视或小看对方。同时,它也鼓励人们要有勇气面对挑战和困难,不要轻易放弃或退缩。
总之,“分庭抗礼”是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典故,它告诉我们要保持平等和尊重,不要轻易屈服于任何一方。
分庭抗礼是一个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分庭抗礼的人,他在年轻时因才华出众而受到国王的赏识,被任命为朝廷的重要官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变得骄傲自满,不再听从国王的命令,甚至试图与国王平起平坐,分享权力。最终,分庭抗礼的野心被国王识破,他被驱逐出朝廷,失去了权力和地位。
这个典故的含义是,一个人在得到权力和地位后,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本分和职责,不应该试图与上级平起平坐,分享权力。否则,他将会失去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甚至被驱逐出他所追求的位置。
此外,这个典故还被用来形容两个人之间的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关系。例如,两个人在互相交流时,应该彼此尊重对方的意见和观点,不应该试图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
总之,分庭抗礼是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典故,它提醒人们要保持谦虚和尊重他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本分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