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我来回答此问题。
其实这是个人性问题!
所谓的“文皇帝”是后继之君对前任皇帝一生表现的概括之一,即为谥号,是为体现和赞扬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文武双全的人物历史定位。
但,熟读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唐太宗和朱棣最大的贡献在于利用武力不断扩大国家版图,按理说应该给他们两个给予“武”字谥号,叫唐武宗和明武祖才对,但后世之君为了彰显先辈皇帝的贡献,刻意的将“文”加入进去,塑造其文武双全、雄才大略的完美形象,说白了就是儿子狂赞父亲的把戏而已。
现在人性角度去想想,如果你的父亲把至高无上的皇权,交到面临众多竞争者的你的手里,你是感激涕零还是无动于衷呢,我想常人都会感恩戴德,百叩千拜吧,更别说不用花钱的文字点赞了,即便是表演,也得真实啊,更何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肯定不愿意等你殁了,你的后继之君对你有不敬之意吧。
所以,这是历史盖棺定论问题,更是人性使然问题。
大家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欢迎点赞收藏,评论交流,谢谢。
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开疆拓土的皇帝。
李世民在位期间,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改善了明朝政治制度,发展了经济,开拓了疆域,迁都北京,使北京自此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至今。他也是明朝最有战功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多次北伐战争,收复了失地,并在海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他还在位期间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和工程 2
至于他们的谥号“文皇帝”,是因为他们不仅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和战功,而且也非常注重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 。唐太宗李世民推崇儒学,支持科举制度,注重文人治国;明成祖朱棣重视文化艺术,兴修钟表、地图,促进文化交流,推行景泰蓝工艺,提升了明朝文化水平。
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什么是经天纬地,就是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什么叫道德博闻,就是知识含量多,学勤好问就是爱问问题,慈惠爱民就是对老百姓好。
一国之君不是看他能不能打仗才合格,重点放在治国理政上,没有一个皇帝希望自己国家天天打仗,所以不能单看武力。
1.唐太宗谥号唐文帝,为什么会是这个谥号呢?根据上面的意思,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是配得起这个谥号的。
首先,李世民很会治理国家,在他的手里,***的国力蒸蒸日上,农业产量不断提高,善于用人,任用贤臣(魏征等),及时纳谏,使得自己的错误很少,这就配得上经天纬地。
其次,李世民自己的知识储存量都很多,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没有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是文盲的,他的手里,四书五经肯定少不了。
再次,李世民也勤问问题,他的身边有一大堆贤臣,他为了国家能好,肯定得经常和臣子们聊天,汲取经验。
最后,李世民很爱老百姓,他信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爱惜民力,老百姓在他统治下幸福指数还是很高的。综上所述,李世民符合这些条件,因此谥号文皇帝。
入文出武成语解释:称人兼备文武之才,入朝为文臣,出朝为将帅。
成语出处:唐 - 张说《河西节度副大使都督安公碑》:“总军挟郡,入文出武。三十年间,式遏戎虏。”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