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认为,一块坚硬的白石,用眼看不会看出它是否坚硬,只能看到它是白色的,用手摸不能感觉其白色,只能感觉到其坚硬。所以,世界上只有白石和坚石,没有坚白石。由此推论“石”之中“坚、白”不可并存,故相互分离。(得其白,得其坚,见于不见离,不见离一一不相盈,故离)。这是战国名家著名的诡辩论点。
“诡辩”的意义在于“偷换概念”,“见白”是感觉,而不是“质坚”的客观属性;同样,“摸坚”是感觉,而不是“质白”的客观属性;“诡辩”的意义在于赢得“辩论”,而不计较“事实存在”,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石头的本质就是:
第一,“眼看”,此时此刻主观体验之中没有“坚”,说明“主观”决定了自己的感“受”,但是“主观”并没有改变客观上石头的属性“坚”;
第二,“手摸”,此时此刻主观体验之中没有“白”,说明“主观”决定了自己的感“受”,或“感受”有“主观性”,但是“主观”并没有改变客观上石头的属性“白”;
“ '石'之中'坚、白'不可并存”于公孙龙的主观世界中,但在客观世界中存在却是永恒。当主观与客观相矛盾时,必然产生谬误。这正是列宁的论断“主观与客观的偏离,必然产生谬误”。
值得思考的是,公孙龙的“主观”的的确确决定了“公孙龙的客观人生”,就此而言“主观决定客观”是对的,但是,这里的“主观”是:“个人意识”,及“公孙龙的意识”,它的的确确决定了“公孙龙的客观”。
“客观决定意识”或“物质决定意识”是真理,但此“意识”是“人类意识”,即“人类意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粗取精,逐步进步,逐渐接近终极真理,而不可逆转。结论是:真理由客观决定,“谬误”则随即发生,而不由“客观”决定。
最重要的是:这个“谬误”虽然是荒谬的,但也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不能因为其“荒谬”而抹杀!
神经衰弱个案的主观感觉“疲倦乏力”,步履蹒跚;一听说“着火了”,客观上“跑得”比谁都快!而对他讲这些道理来试图说服他,是注定没有结果的。有效的帮助在于无条件地包容,倾听,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寻找可以付出建设性行动的契机,最终通过建设性的行动重构生活方式,陶冶性格,已达重获幸福生活。
关于坚白论的描述,前面有好多论述是事实,但是很多关于公孙龙子的看法我个人觉得太低了,属于看走眼了。
我是搞软件开发的,我觉得公孙龙子是中国很牛逼的一个哲学家,当然这离不开我们后世所学的计算机。下面的内容,比较适合有技术基础的计算机开发人员,如果只是文青小白,可以绕行。
90年代,当我第一次接触到面相对象编程的时候,我立刻想到了公孙龙子。
白马非马说的是对象不能等同于类别,***定白马是对象,马是类别,准确的描述应该是白马是马的一种。
坚白论说的是类别的属性构成,属性彼此独立,而且是灵活可变的。
我最早是90年代初读到公孙龙子的书,看了觉得很模糊,对应用范围不是太理解。直到95年开始接触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顿时被这种认知世界和解读世界的观念所米上了。由于长期的积累,我当时就把公孙龙子的一些重要论点在脑海里翻出来了。
而事实上,中国古代有很多文人,看不懂公孙龙子的书,把他贬低的太低了。
最后我再解读,他的一句话: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也。
上半句说的是万物均有属性特征,后半句有两种变化。属性还可以再提炼,这对应我们现有的技术来说,可以用泛化编程以及后来的属性类或者标签类来开发。
公孙的书本来是一套,现存残缺版本,丢失了后面几本。我很希望看到他有没有描述物之间关系的描述,可惜残缺太多,或许有一天能看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