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王勃的滕王阁,好心酸,没想到一首滕王阁序却引来了杀身之祸,《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在案边坐下展纸提写一首洪州赋,又略一沉吟,随即口角噙笑挥写起来,⋯三更梆声传来,王勃掷笔,又品妹了一回觉得困倦,立起身来朝侧室走了几步,突然传来敲门声。他征了一下,问道"何人敲门?""都督府来送宵夜的"
來人头戴软脚幞头,内衬披肩身罩黑色大披风,左手挑一盏有"都督府"三个字的宫纱灯笼,右手攒一个多层屉漆木食盒,"公子果然忘寝深夜,𣿅献薄酒聊为酬劳"原来来者是官奴雅仙姑娘,她从食盒下层取出一份文稿,原來是他写的那篇治理之策,他惊问"怎么转到姑娘手中?""有人改动这四个字,公孑可曾想到?"王勃面色骤变,"这是何人篡改?""公子安坐。""婢女深夜涉险来此,首要之意劝公子速离洪洲,因奸佞之徒定欲置你于死地,王勃听完雅仙的叙述,如梦初醒默默地说"原來如此⋯"公子洪州三行可谓留下名篇足传千秋,快走吧,只要你一走,这场灾祸也就火灭烟消了"雅仙陪公子登上阁顶,一观滕王阁的晨景,王勃忧容满面默然无语,雅仙取帕为王勃拭额,王勃问雅仙你去那里,雅仙为了不绘奸佞之徙改写操习自己决心一死越过栏杆纵身跳下⋯1
岳阳楼〈公元716年)张说贬官到岳洲(今湖南岳阳)他在岳州西城门上修了一座城楼取名"南楼"后定名为岳阳楼,楼建成后张说经常与友人登楼远眺,并赋诗留念与赵冬㬢,尹懋,子均登南楼:危楼泻洞湖,积水照城隅。杜甫也提诗:登岳阳楼,李白提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白居易:题岳阳楼,岳阳楼毁坏重建好几次,吕洞宾提《绝句》朝游岳鄂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总的來说滕王阁和岳阳楼都很状观,各有各的风彩,各有各的美景,不过还是滕王阁略勝岳阳楼。
我更欣赏《岳阳楼记》。若论写景抒情,两篇文章可谓春兰秋菊、各有特色。但“文以载道”,古今皆然,《岳阳楼记》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是让我一世敬重的。虽暮年苍颜,至今能全文背诵的名篇也剩此文了。
《岳阳楼记》与《滕王阁序》相比较,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前者是以封建士大夫的身份论述胸襟与格局,后者是以文人骚客的身份抒***怀与感概,可以说皆为古往今来,众人赞颂,流传千秋的精品名篇。
但是,从两位作者的年龄与经历看,范仲淹是历尽苍桑,仕途坎坷,多次起落,经历丰富的五十多岁宋朝名臣。王勃则是年轻气盛,意气风发,才华横溢,侍才傲物的文人才子。《岳》文展示的是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胸襟广阔,寓意深沉,发人深醒。《滕》文则表达了自己空有远大抱负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际遇。从其立意高远气度来说,后者显然逊于前者,这与二人年龄与阅历的差距直接有关。如果仅从描景来说,王勃由于是亲临现场,身临其景,触景生情,其对滕王阁的四周景色描写,气势磅礴,文词优美,比没有身临其景,只是应朋友之邀,对岳阳楼看图赋文而对景色的描述略高一筹。
从读者群体来说,一般而言,年轻人与文化人更欣赏《滕王阁序》,壮年人与仕途人更欣赏《岳阳楼记》,这也算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